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作家:Mr蔣靜
新能源行業包括三大部分:一是上游資源端,二是中游製造端,三是下游場景端或者叫應用端。
上游資源端具有一定的週期屬性或者大宗商品屬性,中游製造端比拼技術、產能和成本,下游場景端則強調產品、品牌和渠道。
在新能源行業從1到N的推廣普及過程中,場景端正在滲透到不同角落……,我們看到很多基於場景的產品創新或者基於產品的場景拓展,百花齊放。
去年6月,國家能源局下發《關於報送整縣(市、區)屋頂分佈式光伏開發試點方案的通知》,開啟了“整縣推進”的政策東風,後來確定全國676個縣(市、區)作為試點。
其中要求,試點區域黨政機關建築屋頂總面積光伏可安裝比例不低於50%,學校、醫院等不低於40%,工商業分佈式地不低於30%,農村居民屋頂不低於20%。
“整縣推進”政策,系統性地刺激了我國分佈式光伏的縱深發展,啟動了極具想象力的場景空間。
2021年,我國户用光伏裝機21.6GW,佔同期光伏總裝機的39%,同比增長超過116%,是去年我國光伏新增裝機的主力。
截至2021年底,我國户用光伏累計裝機超過41GW,如果按平均每户15KW測算,已經覆蓋超過270萬用户。
户用光伏主要包括品牌銷售模式和合作開發模式,前者直接2C(消費者出資),後者2B2C(能源央企或者金融機構出資),尤其是後者拓寬了資金來源。
如今,在正泰、天合、中來等光伏企業的推動下,户用光伏商業模式不斷完善,創維、TCL等傳統家電企業也積極介入,滲透率不斷提高。
户用光伏,正在成為尋常百姓參與和體驗“雙碳”目標的重要實踐。
大型風光基地針對我國沙漠、戈壁、荒漠等場景,在高層的親自推動下,去年開建首期100GW,後來又增加二期100GW,主要涉及內蒙、陝西、青海、甘肅、新疆等地。
與之配套的是,我國特高壓建設的提速,“西電東送”容量不斷增加,加大了對沙漠、戈壁、荒漠等區域風光發電的消納。
近日,國家發改委主任表示,大型風光基地的規模為450GW,這在我們國家歷史上是最大規模的。
大型風光基地,有望成為十四五期間我國風電和光伏裝機的壓艙石。
去年,在《關於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峯碳中和工作的意見》等政策文件中,均對“光伏+建築”的推廣作出了要求,各地也紛紛推出了建築節能、綠色建築或分佈式光伏等方面的扶持政策。
而BIPV作為建築節能增效、降低碳排放的基礎工具,有望成為未來“光伏+建築”的主流形式。
目前,全國存量工商業及公共建築用地面積約346億平方米,過去5年每年新增工商業及公共建築用地面積約20億平方米。在新建築物強制安裝太陽能系統的政策要求下,每年新增容量預計可達20GW,存量建築的改造空間更大。
這些存量及增量建築空間,為光伏裝機及BIPV的推廣提供了廣闊場景。
去年開始,我國在新型儲能領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同時隨着大型風光項目的增加以及對電力穩定性要求的提高,各地“新能源+儲能”項目迅速增加。
目前,山西、山東、寧夏、青海、內蒙古、新疆等多地陸續出台新能源配置儲能方案,新疆還推出《服務推進自治區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操作指引(1.0版)》,“新能源+儲能”的招標需求更是屢見不鮮,配置比例一般在10%左右,配置時長普遍為2小時。
“新能源+儲能”的場景搭配,提升了風電和光伏的適用性,既進一步刺激了新能源的裝機規模,還加大了對新型儲能尤其是鋰電儲能的需求,推動了鋰電行業的發展。
歐美日等家庭儲能業務已經比較成熟,往往跟户用光伏相互配合,受海外電網及電力結構的影響,需求較大,市場廣闊,目前主要品牌包括特斯拉(Powerwall)、Sonnen、LG、派能和沃太等。
特斯拉Powerwall家庭儲能一直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鋰電池供應始終不足,近年更受芯片影響。2020年特斯拉共安裝了10萬套Powerwall家庭電池組(每套13.5KWh),銷售價格還先後從6500美元提高到7000美元,再提高到7500美元。馬斯克曾表示,2022年有機會實現100萬套Powerwall的年化銷量,但供應鏈始終是個問題。
近年,國內鋰電企業紛紛加大了海外家庭儲能的開拓,尤其是去年以來鋰電上游材料大漲,鋰電成本居高不小,而面向C端的價格容忍度又更高,更是刺激了國內鋰電企業對海外家庭儲能市場的開拓力度。
於此同時,隨着國內户用光伏的發展,國內家庭儲能也有望破冰,而兼具“移動充電寶”功能的便攜式儲能實際上已經具備一定市場雛形,用於長途貨運、旅遊和直播等領域。
近期,寧德時代推出換電品牌及服務,讓換電模式重新受到公眾關注。
換電模式並不是一個新鮮課題,與充電模式之爭也始終伴隨着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此前已有蔚來汽車這樣的汽車系,也有奧動這樣的第三方,還有國家電網這樣的國家隊,而寧德時代則代表了鋰電系。
實際上,換電模式主要針對鋰電池技術及成本短期難以克服的應用場景,比如需要車電分離或者靈活配置電池數量以降低購置成本的場景,城市居民乘用車充電不方便的場景,以及網約車、共享車、物流車、電動重卡、電動工程機械等生產資料可支配充電時間太短的場景,等等。
通過換電模式,可以刺激這部分應用場景的電動汽車需求,這也是鋰電行業進入新階段深耕的表現。
此外,換電模式除了在電動汽車領域不斷深入,在電動兩輪車領域近年其實已經比較流行,已經有不少創新企業在資本的推動下做出了不少規模。
相對電動汽車的高調發展,大型電動裝備在雙碳目標的影響下,近年也在低調前行,發展迅速。
具體而言,包括電動重卡、電動裝載機、電動礦卡、港口AGV等,這些電動裝備尤其適用於礦山、碼頭、鋼鐵企業、電力企業等封閉場景。
這些場景的路線固定,充電方便,碳排放壓力也比較大,使用頻率較高,作為生產資料相比燃油能夠體現更好的經濟性,因此推廣更加容易。
光-儲-充模式,一直是能源互聯網擁躉的理想模式。
去年4月,北京集美家居城“光儲充”配套的儲能電站發生事故,讓這種模式一度陷入爭議。
但是,隨着分佈式光伏推廣和電動汽車滲透率提高,光-儲-充模式具有客觀的需求,目前規模更小、風險可控的場景仍在被積極探索,比如分佈式光伏+儲能、儲能+大功率充電等模式正在商業化推廣。
在上游資源端週期化、中游製造端競爭激烈化的背景下,下游場景端百花齊放,應用不斷豐富,模式不斷創新,不僅包括產品及服務創新,還涉及開發、投資、運營/運維、資產管理、資產交易、金融服務等方面的創新,資本更是推波助瀾。
場景端百花齊放,為新能源行業從1到N的發展,尋找更加縱深的細分領域,還可以進一步帶動或刺激上游的發展,這也是新能源行業新階段的發展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