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德克薩斯州奧斯汀機場,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帶着自己的小兒子XÆA-12,準時登上了私人飛機。10個小時後,他們一行人抵達了德國柏林。
為了見證今天柏林工廠,馬斯克比自己最初預想足足多等了9個月。不過和過去兩年裏幾次去往柏林相比,這一次是難得感到輕鬆的時刻。出發前,他在推特上興奮地預吿,“很高興將會交付柏林工廠生產的第一輛車。”
如果不出意外,幾個小時後,特斯拉的柏林工廠交付儀式將會如期舉行,甚至德國總理奧拉夫·舒爾茨也會出現為其“站台”。馬斯克則會親自將柏林工廠生產的首批Model Y,交付給當地用户。
有上海超級工廠不到一年就實現投產的經驗在前,從2019年11月宣佈建廠至今,柏林工廠的建設已經花費了兩年多時間。
不過結果無疑是值得等待的。在此之前,除了國內市場,特斯拉上海工廠還肩負着供應歐洲市場的產能任務。而柏林工廠投產,意味着後者的提車週期將大大縮短。上海工廠也將有更多的產能投入到中國市場,大幅緩解目前積壓的訂單交付壓力。
而更深遠的意義在於,即便此前當地尚未投產,但在德國電動汽車2月銷量榜單上,特斯拉已經包攬了冠亞軍。如今隨着柏林工廠正式投產,直擊對手腹地的特斯拉,也要開始一場大規模的絞殺了。
事實上,特斯拉在歐洲市場苦於沒有產能久矣。
對於中國消費者來説,可能一輛國產Model 3超過16周的提車週期已經算得上漫長。相比之下,歐洲用户的購車週期則需要以“年”為計算單位。
根據美國特斯拉車主在線網站報道稱,當前在德國購買一輛Model 3標準版車型,要等到2023年5月才能提車。即使加裝一些配置可能會縮短等待時間,但最快也要到2023年2月。
而這已經是在上海超級工廠儘可能傾斜產能的情況下。根據乘聯會公佈的數據,今年1月,特斯拉上海工廠總產量59845輛,出口40499輛,國內只交付了19346輛。
隨着柏林工廠正式投產和產能爬坡後,無疑會改善這種供需失衡的狀態。
按照官方產能規劃,目前這一條生產線的年產能規劃為50萬輛。接下來該工廠將以1個班次開始生產,未來幾個月增加第二個和第三個班次。目標到今年年底,達到每週生產5000輛Model Y的產量,和上海工廠相當。
覆盤特斯拉柏林工廠的誕生,可謂是一波三折。此前為了應付當地環保人士抗議砍伐林地,馬斯克不得不承諾,每砍一棵樹,未來種三棵樹補償。當投產進度卡在審查程序,他一邊吐槽對方“官僚主義”,一邊還要連夜突訪德國,和當地官員會面解決問題。
馬斯克為之努力的背後,是對後來者居上的焦慮和征戰德國汽車製造心臟的野心。
雖然拿下了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但在馬斯克眼中,這顯然遠遠不夠。想要完成長期以來所強調的每年生產數百萬輛電動汽車的宏偉目標,特斯拉急需在市場利潤豐厚的歐洲市場更進一步。
柏林工廠之於特斯拉的戰略意義,更像是進軍歐洲市場的橋頭堡。然而事實是,歐洲作為眾多老牌車企的大本營,尤其是德國大眾,憑藉幾十年的品牌積澱,在當地更容易形成領先優勢。
市場變化也如此。英國汽車數據調研公司JATO Dynamics數據顯示,2019年,特斯拉Model 3在歐洲市場並沒有太多競爭對手,當年特斯拉在歐洲純電動汽車市場份額達到31%。然而到了2021年,特斯拉在歐洲純電動車市場的份額下降至13.9%。
同期,根據大眾汽車財報,2021年,大眾汽車佔據了歐洲電動車市場25%的市場份額。這意味着在歐洲市場每售出的4輛電動車中,就有1輛來自大眾。
與此同時,和特斯拉只有Model 3和Model Y兩款主力車型不同,歐洲車企本土作戰能力也更為靈活,包括雷諾Zoe、大眾ID.3等小型車銷量也一度超越Model 3。
隨着競品數量增多,特斯拉也難以一家獨大。2019年歐洲市場上有33種不同的純電動車,一年後,這個數字變為57,到2021年則增至74種。
為了進一步擴大在歐洲本土優勢,馬斯克還有意將柏林工廠打造成“世界最大的動力電池工廠”,電池工廠每年的產量將超過250GWh。這意味着在電池以及零部件實現本土化後,特斯拉在當地的造車成本將進一步下探。
目前特斯拉在歐洲的售價要比中國市場高出不少。以德國為例,Model 3 Performance車型售價6.19萬歐元(約合人民幣43.4萬元),相比之下,Model 3 Performance在中國售價為36.79萬。參照國產後的降價趨勢,德國製造的特斯拉無疑也將逐漸降價。
不過在這之前,特斯拉還需要一段時間。在馬斯克的計劃中,特斯拉在歐洲市場的表現將最終達到“和美國類似的水平”。2021年,特斯拉在美國和中國的交付量均超過30萬輛,而在歐洲全年累計交付僅為16.79萬輛。
不過在歐洲市場,特斯拉的爆款車型已經得到驗證。2021年,特斯拉Model 3以進口車的身份擊敗雷諾Zoe,成為年度累計銷量最高的純電動車。
Wedbush分析師Dan Ives預計,在2022年,特斯拉的年度產銷規模可以達到200萬輛。而柏林超級工廠無疑是其中關鍵一環。
目前特斯拉有美國弗裏蒙特和中國上海兩家整車工廠,加上柏林工廠,其累計年產能將超過150萬輛。2021年11月底,特斯拉還追加投資了12億元用來擴建上海超級工廠,提升Model 3、Model Y以及相關衍生車型的生產能力。與此同時,特斯拉第四座工廠奧斯汀工廠也正在建設中。
不過參照馬斯克為自己制定的KPI,2030年達到2000萬輛的銷量目標,除了要不斷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從而降低售價來促進銷量外,特斯拉還需要匹配更多的產能。
此外,從產品規劃來看,眼下,特斯拉想要和這些傳統車企巨頭一較高下,無論是面向中國還是歐洲市場,都需要推出更廉價的車型佔據細分市場。
目前特斯拉的主力車型Model 3和Model Y並不能完成對主流價格區間的全覆蓋,尤其在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的情況下,中國市場最便宜的Model 3已經近30萬元,對於注重性價比的用户來説,吸引力也在逐步下降。
而傳統車企的優勢在於能夠快速在各個細分市場投放新能源車。在汽車行業分析師凌然看來,雖然這些車企的單款車銷量不及特斯拉,但綜合市場份額仍有可能反超。
伯恩斯坦分析師託尼·薩科納吉(Tony Sacconaghi)則直接給出判斷,特斯拉如果不推出2.5萬美元的汽車,其銷售額將無法以每年50%以上的速度增長。
事實上,對於柏林工廠來説,提升本土化率只是第一步,提高本土作戰能力才是打持久戰的關鍵。
2020年11月,馬斯克在歐洲電池會議上透露,計劃在歐洲推出緊湊型車開拓市場。
早在2020年9月的電池日上,馬斯克就表示,開發價格適中的大眾市場電動汽車,“是公司成立之初就有的夢想”。兩個月後,其又在歐洲電池會議上透露,計劃在歐洲推出緊湊型車開拓市場。
從馬斯克的種種表述來看,推出更廉價的特斯拉勢在必行,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而柏林工廠的投產,則讓特斯拉擁有了進一步靠近廉價車型的可能。
和美國、中國的兩座工廠相比,特斯拉在柏林工廠率先使用了多項新技術。包括一體式壓鑄機、4680電芯以及CTC結構性電池組技術和新的塗裝車間等,這些新技術都瞄向了一個共同的目標——降本增效。
其中,柏林工廠生產的Model Y將使用4680電芯,這款電芯是特斯拉繼1865和2170之後的第三代圓柱電芯。電池尺寸更大説明電池外殼材料越少,製造成本就越低,4680電芯可使電池成本降低56%。
CTC技術則取消Pack設計,直接將電芯或模組安裝在車身上,為車身減重10%,將每kWh電池成本降低7%。
如果説大尺寸電池和電池整包技術對於其它車企來説還可以複製,那麼一體式壓鑄技術則是特斯拉的“祕技”。
柏林生產的Model Y前後採用了一體式壓鑄車身,這種設計大大縮短了生產週期,還減少了370個車身零部件。柏林工廠的簡介中,生產一台Model Y的平均時間僅需45秒。
在馬斯克看來,超級工廠同樣是特斯拉的“產品”,不僅製造整車和車的零部件,還製造“製造機器的機器”。如果進展順利,隨後特斯拉將對美國弗裏蒙特工廠和中國上海工廠進行升級改造,並使用同樣的技術造車。
可以預見的是,一旦推出更廉價的車型,完成10萬-40萬級主流市場的全覆蓋,特斯拉或許將更寂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