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進擊的騰訊
格隆匯 08-12 23:14

作者 |借東風

數據支持 | 勾股大數據(www.gogudata.com)

今天,騰訊發佈2020年二季度業績。

截至上半年,騰訊營收1148.83億元,同比增長29%,淨利潤(non-IFRS)為301.53億元,同比增長28%。上半年營收2229.48億,淨利潤572.32億元。

數字上看,已經是超預期,這並不意外;但反觀2020年上半年以來騰訊發生的巨大變化,這些變化卻不是一份財報數字能夠完全反映出來的。事實上,今天的騰訊,已經處在新一輪爆發之中。

如果用一句話概括騰訊這半年的變化——微信生態走向閉環,新基建佈局體現前瞻性,投資主動出擊,整體業務正在多點爆發。

1

閉環

首先是微信。自2012年微信推出之後,一直停留在“缺乏變現途徑”的邏輯中。從去年開始,微信的生態呈現出變化,一個邏輯上完整的商業閉環正在形成。

2019年1月1日的早晨,部分微信用户在起牀後習慣性地刷微信,當他們向下拉首頁的時候,驚奇地發現頂部多了一個酷似倒置的驚歎號的圖標。這便是“小程序”的beta版。

自2018年四季度騰訊提出推出基於“小程序”以來,這個功能便如同騰訊的祕密武器,一直沒有披露官方數據。此次財報,小程序的數據仍然沒有披露,但是2020這半年以來,小程序生態爆發的態勢,已經能夠感受到。

昨天(8月11日),騰訊智慧零售銷售副總裁範奕瑾,在2020中國國際零售創新大會發表演講時透露,如今微信小程序已經成長為日活用户達4億的商業生態,就成交量而言,2019年微信小程序交易額已達8000億。

小程序的爆發,得益於入口、商城模板、訂單查詢、售後服務平台、甚至是近期推出的小程序直播等商業配套功能的不斷完善,其背後,則是從社交向電商(或數字經濟產品)轉型的清晰路徑。

來源:騰訊2020二季度財報

2020年全球遭到新冠肺炎疫情重創,同時中美關係惡化,“經濟內循環”成為當下中國經濟的主題詞。而微信小程序,對於盤活微信體系內的12億存量用户,甚至促進經濟內循環,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小程序商圈的成功,有效提振了支付收入,一定程度反映在了二季度金融科技與企業服務業務的收入上(增加30%至299億元)。

互聯網行業裏常説的一句粗話,羊毛出在豬身上——相反,當一個生態足夠豐富多元的時候,兩個節點之間形成閉環,可能會帶來第三方的意外獲益。當微信的社交屬性與小程序的商業功能形成閉環之後,意外獲利的是騰訊的廣告業務。

邏輯也很簡單,小程序為微信提供了商業化的空間,用户發現能夠在微信體系裏直接形成交易的時候,便會增加在這裏的廣告投放。之前微信的廣告只是展示性的,而現在則成為精準的營銷工具。

來源:騰訊2020二季度財報

2020年二季度,社交及其他廣告收入大增27%至人民幣152.62億元,雖然與一季度47%的同比相比有所放緩,但最近兩三年來社交與其他廣告收入持續增加,這是微信生態不斷優化的結果。

小程序的成功,對於微信體系而言,完成了閉環的最後一個環節,彷彿老樹開花,使得微信不僅停留在通訊與社交工具,而成為了一個電商平台。這也提示人們,永遠不要忽視巨頭的生態與創造力。

2

前瞻

如果説小程序商圈的靚麗表現是此前播種的收穫,那麼對於產業互聯網的投入,則體現出對未來的前瞻性佈局。

人們普遍認為,騰訊是由一堆產品條線組成的,而產品條線之間兄弟爬山、各自努力;甚至認為這裏面存在賽馬機制,跑出的贏家通吃,跑輸的慘遭淘汰。一句話:騰訊沒有頂層設計。

然而,在騰訊最近一年半載的動作中,我們分明感受到一種頂層設計的味道。

2018年9月,騰訊經歷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組織架構調整,確立了發展產業互聯網的目標。用互聯網領域的行話,其實就是發展to B業務。但是產業互聯網並非一蹴而就,需要許多基礎設施方面的投入,就像電力,想要供電先要建設電網,就像交通,想要開高鐵先要鋪鐵路。

事實上,產業互聯網的基礎設施是一項重要甚至迫切的工作。在騰訊歷史上,OICQ(QQ的前身)剛剛推出的時候,由於低估了產品的火爆程度,因而服務器不夠用;當時中國服務器屬於稀缺資源,騰訊曾經有過幾次融資就是為了買服務器。

今年5月,騰訊投資5000億元用於新基建和產業互聯網。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服務器、大型數據中心、物聯網操作系統、5G網絡、音視頻通訊、網絡安全、量子計算等是重點投入領域。

疫情期間,工作、生活的互聯網應用使用增長迅猛,帶動用雲量大幅上升。今年“618大促”期間,騰訊雲的計算資源相比去年增長了一倍。6月整個行業直播賣貨的帶寬相比1月增長了500%。

來源:騰訊2020二季度財報

此次財報中,未披露“雲及其他企業服務”的細節,只是定性為“環比和同比都穩步增長”;但是可以預見,隨着中國經濟結構轉型與產業結構升級的大背景下,政務、商務、工業、金融等領域“上雲”的需求將持續增加,雲業務終將成為騰訊業務爆發的下一個環節。

3

出擊

曾經一度,人們認為騰訊的投資是防禦性的;也就是説,當某個領域出現競爭對手的時候,騰訊會收購這個領域的“老二”或者“老三”,形成遠交近攻。西方軍事學有一個思想,當你把價碼提高到對手難以承受,他戰勝你的收益有限,而為了戰勝你卻要付出巨大的成本,這時對手就會望而卻步。

我承認,騰訊在過去的投資行為中,的確有過這種“防禦性收購”的影子;但是在今年上半年這幾起收購中,我們看到的卻是另外兩個字:

出擊。

例如在2019年四季度收購一家北歐遊戲公司Sueprcell的時候,騰訊沒有采用財務投資的模式,而是戰略投資;在今年二季度的時候,騰訊通過董事會權力更換了閲文集團的管理層;剛剛過去的7月底,騰訊提出對搜狗的全面收購邀約;而8月初,鬥魚和虎牙這兩家騰訊參股的直播巨頭合併。

曾經有分析認為,阿里喜歡收購,京東喜歡單幹,而騰訊喜歡“結盟”。這個結論從某種意義上是對的,但是其得出這個結論的原因,即巨頭行為背後的邏輯,是值得深思的。

站在流量的角度,阿里傾向於具有流量焦慮,因為它的流量具有內源性,説白了,不論是淘寶還是支付寶,它們的流量來源於交易需求,並最終歸結到交易完結,這部分流量在線時間絕大多數都是在圍繞交易,因此阿里總需要外部渠道為它供應流量。

而騰訊的流量具有外源性,不論是從前的QQ還是現在如日中天的微信,只要具有社交和通信的功能,流量就會自動堆上來,而且這部分流量的在線時長與交易無關。一句話,阿里需要流量入口,騰訊需要流量出口。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阿里的收購必須並表,形成中華帝國式的中央集權;而騰訊則可以形成類似歐盟與成員國之間關係鬆散的投資聯盟。這兩者無所謂對錯優劣,是基於各自的業務基因而做出的判斷。

當然,除了鬆散聯盟,騰訊一直都有能力和底氣通過併購整合核心板塊的上下游業務。這些年,表面上看似從“騰訊沒有夢想”到“騰訊不再佛系”,其實這背後是能量從積聚到釋放的一個過程。

Supercell、閲文、搜狗、鬥魚/虎牙——這半年以來的投資收購動作遍及遊戲、線上閲讀、搜索引擎、以及直播平台。這一連串的投資收購動作,體現出騰訊在大文娛方面增加布局,增強生態的戰略。當然,這些增強優化之後的生態,會對整體業務形成促進。

4

爆發

在2016年出版的《騰訊傳》中,吳曉波將刻畫一家互聯網企業增長狀貌比喻為“定格一座正在爆發的火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首先,互聯網這個行業,基於人類高度不確定性的行為模式與思維方式,因而行業自身就有很高的變異性;其次,身處行業之中的互聯網企業,每時每刻都處在激烈的競爭之中,他們的戰略、他們的策略、以及他們的方法論,也時刻處於變動之中。

但對於市場與投資者而言,最重要的是對互聯網企業的認知範式(cognitive norm),需要隨着你所身處的市場與你要認識的對象的變化而變遷。

變者通,不變者死。

騰訊上一輪股價與估值快速上漲,受的是王者榮耀這個爆款遊戲帶來的盈利-估值提升,即戴維斯雙擊。而這一輪上漲的破滅,則歸咎於2018年遊戲產業的調控政策。自2018月1月底股價見頂只有,騰訊維持了兩年多的震盪橫盤,估值回落,市場質疑,投資者觀望。

否極泰來。當2018年9月組織架構調整以及2019年推出小程序以來,騰訊的邏輯醖釀着改變——

如果説3年前的騰訊是社交、遊戲、文娛、金融等板塊的鬆散聯盟,一家“沒有夢想”的公司;那麼今天而言,騰訊的這些板塊整合度明顯提高,生態明顯加強,而業務模式也朝着產業互聯網、電子商務、數字經濟、以及新基建的方向躍遷。

從疫情股災跌至低位324港元,到今天,騰訊的股價累計漲幅已經超過60%。隨着這一輪財報的披露,許多大行調高了騰訊的目標價,國金甚至喊出了694的“天價”——雖然有點誇張,但結合這半年來一些列變化以及所反映的趨勢來看,這個估值也許不無道理。

今年5月,騰訊股價突破2018年1月的高點,站穩500港元大關。這正是投資者開始下注騰訊的表現。

騰訊正在進擊。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資訊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資訊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