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中信證券
評級:買入
目標價 :650 港元
目前騰訊在網絡遊戲、音樂、文學等在線內容領域實現國內主導,但在長&短視頻、信息流等領域仍面臨激烈競爭,亟需突破。同時用户需求、技術驅動的內容產業快速變遷,帶來相應的機遇和挑戰。騰訊平台與內容事業羣( PCG)定位於社交+內容的組合,並覆蓋內容生產、運營、分發、變現的完整內容鏈條,通過組織架構、內容生產、內容分發等系列調整,推動騰訊信息流、視頻業務漸入佳境,包括騰訊信息流產品 DAU 超過 2.4 億(國內第一),騰訊視頻付費用户數達 1.14 億(國內第一)等。長週期來看,依託社交流量、運營成本等層面優勢,騰訊內容業務的比較優勢有望不斷放大,我們持續看好公司在線內容領域的中長期發展,繼續維持 650 港幣/股的目標價及“買入”評級。
▍騰訊內容業務:網絡遊戲、音樂等領域實現國內主導,全力佈局長&短視頻、信息流等領域。目前騰訊已覆蓋長&短視頻、影視動漫、音樂、遊戲、文學、新聞資訊、體育等主要在線內容領域,並在遊戲、文學、音樂等領域實現國內主導。遊戲領域,公司國內份額佔比超過 50%,亦通過 M&A 等方式不斷佈局全球優質遊戲內容以及產業鏈上下游;在線文學領域,騰訊目前在國內網絡文學市場收入、用户份額排名第一;在線音樂領域,騰訊音樂擁有 6 億月活躍用户以及超過 3000 萬首正版音樂曲庫,國內份額佔比超過 65%。在新聞信息流、短視頻等領域,字節跳動、快手等廠商的崛起,對國內傳統互聯網企業的用户流量造成了明顯分流,對騰訊亦帶來階段性的壓力,視頻、信息流作為內容產業中期重要發展方向,騰訊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以構建領先優勢。
▍在線內容產業:IP 為內容核心,用户結構、技術等驅動產業快速變遷。1)當前IP 逐漸從概念性質的流量載體,向可以佔據用户心智的文化符號轉移。以優質核心 IP 為起點,進行多內容形態的開發&協同,亦成為當前市場的主流模式,IP 已逐步成為內容產業的核心;2)伴隨國內互聯網用户代際結構變化,以及低線城市用户滲透的推進,用户需求分層亦不斷凸顯。同時各類信息的爆發式增長,疊加 AI 等新技術的普及,亦使得內容的分發方式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調整,即從原有的人找內容向內容找人變遷;3)當前用户為優質內容付費的習慣正在逐步養成,典型例子包括騰訊視頻、愛奇藝、騰訊音樂會員等。我們判斷,隨着用户訂閲付費模式在國內互聯網用户中滲透率的持續提升,在線內容產業長週期商業空間將會進一步打開。
▍騰訊 PCG:社交+內容,構築一體化內容生產、分發體系。騰訊平台與內容事業羣( PCG)定位於社交+內容的組合,並覆蓋內容生產、運營、分發、變現的完整內容鏈條。目前 PCG 在組織架構、內容生產&分發等層面已基本形成成熟業務體系:1)組織架構,PCG 整合了社交(QQ 及空間)、信息流、長短視頻、新聞泛娛樂等業務,引入中台機制,以企鵝號為內容創作中台,以底層技術中台封裝音視頻、AI 推送、數字營銷等基礎通用能力。管理層面,高管團隊建立合夥人制度,實行業務目標共擔,以最短板評估 PCG 整體的業務成績,並設立技術聯席會議機制實現後台體系的打通;2)內容端,騰訊在國內 IP 參與、IP 口碑兩大指標上位居國內首位,以 IP 為核心支點,PCG 嘗試打造跨內容平台、內容形態的數字消費體驗,同時培育創作者生態,扶持和吸引優質內容;3)內容分發,目前 PCG 擁有騰訊視頻、信息流、新聞體育、動漫、微視五大定位各異的內容分發平台,QQ、QQ 空間等社交渠道亦形成重要的支撐。
▍後續展望:信息流、視頻業務漸入佳境,長週期比較優勢明顯。源於視頻、音樂等業務推動,目前騰訊增值業務付費用户數已超過 2 億;信息流領域,2020Q1,騰訊信息流產品 DAU 超過 2.4 億,超過 Baidu APP 和今日頭條,排名國內第一;長視頻領域,依託內容、運營持續發力,2020Q2 騰訊視頻付費用户數達 1.14 億,超過愛奇藝,排名國內第一;短視頻領域亮點亦開始顯著增多,PCG 在微視之外積極探索其他的創新短視頻應用。長週期來看,依託社交流量、運營成本等層面優勢,騰訊內容業務的比較優勢有望持續放大,體現在:1)微信、QQ 兩大社交平台對國內互聯網用户的全面、多場景覆蓋;2)依託騰訊雲,公司內容業務的計算、帶寬成本有望較競爭對手顯著佔優。
▍風險因素:互聯網行業監管政策持續收緊風險;品牌廣告主支出受經濟不確定影響風險;效果廣告行業競爭持續加劇風險;新互聯網產品&服務用户分流風險;國內遊戲行業政策反覆波動風險;公司核心遊戲產品表現不及預期風險;國際貿易摩擦持續加劇風險等。
▍盈利預測、評級及投資建議:PCG 作為公司內容業務的運營主體之一,目前已逐步在國內信息流、長視頻等領域漸入佳境,並形成領先優勢,疊加騰訊自身在社交流量、運營成本等層面的突出優勢,我們看好公司在線內容領域的中長期發展。我們維持公司2020/21/22 年淨利潤(GAAP)、淨利潤(Non-GAAP)預測分別為 1207/1438/1727、1217/1463/1757 億元,繼續維持目標價 650 港幣,以及對公司的“買入”評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