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又改口!小摩、高盛和美銀稱美聯儲不會更鷹派

近幾個月以來,華爾街都在致力於預測美聯儲在2022年如何變得更加鷹派,加息次數預測不斷增加,從首次加息已經達到7次。最新消息顯示,摩根大通、美銀美林和高盛又改口了,稱美國經濟已經快速下滑,美聯儲至少在本週會議上不可能變得更加鷹派。

來源:Wind

一段時間內數次改變觀點,是華爾街的“絕活”。摩根大通CEO Jamie Dimon兩週前還表示,鑑於2022年美國將經歷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好的經濟增長,美聯儲在2022年不止加息4次。本週該行就表示,美國經濟將在本季度大幅下滑。

當然,即便在當時,摩根大通內部策略也並不統一。該資產管理集團的固定收益首席執行官Bob Michele敦促該銀行的客戶“隱藏在現金中”,並警告美聯儲在標普的看跌期權可能會低30%。他說:“如果市場的主要擔憂是打擊通脹,美聯儲會讓市場進一步下跌,任何看跌期權的走勢都可能是股票下跌15%-30%,而不是2%-3%。”

而摩根大通全球策略主管Marko Kolanovic 則在同期在對其客戶表示,逢低買入。

最新的報告來自摩根大通固收策略師Jay Barry ,他在報告中寫道,摩根大通經濟活動意外指數(JPMorgan's Economic Activity Surprise Index)最近幾周快速的滑向負值領域,暗示經濟表現不及市場一致預期。

美國債市已經提前反應,之前美債收益率一路高歌猛進,最近幾天突然下跌了。

Jay Barry 在報告中表示,美聯儲需要通過加息等一系列收緊動作來保持美聯儲的信用。2021年,美聯儲毀掉了自己的信用,因爲其不斷表示通脹是暫時的,到年底卻不得不承認通脹已經高企,進而需要進一步的行動來彌補錯誤。而美聯儲收緊流動性必然會抑制需求,摩根大通認爲消費在2022年一季度不會表現得強勁,而消費佔美國GDP的70%,美國經濟會怎樣就不言而喻了。

摩根大通預測稱,美國2022年一季度GDP增長將從2021年4季度的7%下降至1.5%。

也許會有人將經濟下滑歸咎於新的變中病毒Omicron,看起來也確實繞不開疫情的幹擾。但是,在美銀美林Michael Hartnett 看來,經濟下滑的真正原因可能是疫情接近尾聲,“疫情結束=美國消費也進入衰退”。

就業人數較低點增加1800萬人,通脹年化率爲9%,實際收入下降2.4%,經濟衰退,對美國家庭的刺激支出從2021年的2.8萬億美元,蒸發至2022年的6600億美元。美國當前儲蓄率爲6.9%,低於2019年的7.7%,沒有對消費下滑起到緩衝作用。

Michael Hartnett 因此表示,鑑於美聯儲和美國經濟任何從“疫情狀態”中撤退的動作,都會導致消費衰退,因此美聯儲加息週期會是短暫的,並將在2023年開始新的寬鬆週期!

關於加息對市場的影響,Michael Hartnett 認爲,美國房地產市場、股市、信貸等都已經習慣了5000年來最低利率水平,只需要幾次少量加息就能帶來巨大的市場波動。簡而言之,Michael Hartnett 認爲美聯儲加息,不僅會讓美股等金融市場崩潰,也會逼迫美國經濟進入衰退。

目前唯一的問題是,美聯儲何時才能意識到,它不可能將利率提高到足以抵消通脹飆升的程度。通脹飆升並非由需求驅動,而是由於持續的供給約束,而美聯儲對此無能爲力!

這就是爲什麼摩根大通的經濟學家們會再次改變立場,他們寫道“下週的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會議,不會提出進一步向鷹派發展的理由,甚至不會給出更多鷹派的信號,以免驚嚇到市場參與者。”

而一貫認爲美聯儲將在2022年加息四次的高盛也同意摩根大通的觀點,即美聯儲不會在本週給出更加鷹派的信號。當然,也不排除美國政府當局爲了中期選舉或者其他政治目的,迫使美聯儲激進加息抑制通脹的可能性。

無論如何,華爾街多數機構都不看好美聯儲加息能夠抑制通脹。例如貝萊德最近也指出,美聯儲完全無力阻止供給驅動型通脹。加息只可能做到一件事,那就是破壞美聯儲過去13年試圖創造的全部財富效應。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資訊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資訊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