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消費無疑是從上至下最為關注的領域。
近期,商務部密集部署提振消費政策。財政部也重申,明年將增加財政支出,大力提振消費,以支持經濟增長。
社會層面上,各地政府“消費券”“以舊換新補貼”發得火熱,數碼產品、家電傢俱的消費也終於有了起色。
而在資本市場上, Wind數據顯示,近一年,消費指數上升3.18%。
然而在一波又一波的行情之中,仍舊有不少企業遊離於上升趨勢之外,這就是2024年最淒涼的消費股。
今年最慘的消費行業莫過於白酒,其中最慘的,又莫過於瀘州老窖。
今年,瀘州老窖年內下跌26.03%,市值跌去500億,17萬持股散户齊齊陷入沉思。
從曾經的“茅五瀘”,到現在的“非茅即五”,近幾年來,瀘州老窖逐漸被茅台、五糧液拉開差距已經幾乎成為共識。
儘管在淨利潤上瀘州老窖仍能和茅台、五糧液排排座次,但是在營收規模上,甚至連洋河都已經領先瀘州老窖。
但平心而論,瀘州老窖今年的業績並不算差。
2024年前三季度,瀘州老窖營收為243.04億元,同比增長10.76%,歸母淨利潤則達到115.93億元,同比增長9.72%。
然而,業績增長的背後,是持續增加的庫存壓力和一直持續的價格倒掛。
自2020年開始,瀘州老窖庫存持續攀升,2024年上半年已達較高水平,與此同時,瀘州老窖價格倒掛現象長期存在,公司長期存在100億左右的長期借款,這些均讓投資者對於瀘州老窖的財務狀況產生擔憂。
不過,瀘州老窖自身的競爭力是一方面,高端白酒行業面臨整體的壓力則是另一方面。
今年以來,整個白酒行業均面臨庫存壓力。茅台股價最低跌破1300元,山西汾酒年內跌幅近20%,洋河股份營收淨利潤同比雙降。
中國酒業協會此前發佈的《2024中國白酒市場中期研究報吿》顯示,2024年上半年有超過60%經銷商、終端零售商表示庫存增加,超過30%表示面臨現金流壓力,超過40%表示實際銷售價格的倒掛程度有所增加,超過50%表示利潤空間有所減少。
隨着年輕人逐漸成為市場消費主力,白酒消費場景也發生變化,數據顯示,到2025年,白酒的總消費量或將下降13%。
面臨整個行業的下行,瀘州老窖本身已經處境艱難,就更加難以獨善其身。
而對於整個白酒行業來説,如何培育年輕羣體的白酒心智,或許是更為迫切的問題。
作為曾經的“免税茅”,中國中免今年以來股價跌幅已經達到16.49%,市值跌去兩百多億。
2021年達到最高點之後,近幾年來,中國中免的業績和股價,都遭遇了極為猛烈的下跌。
2024年第三季度,中國中免營收430.2億,同比下降15.4%。扣非淨利潤為38.73億,同比下降25.4%,相比2021年,已經跌去一半。
儘管營收雙降,但不得不承認的是,目前中國中免的賺錢能力還是相當厲害,公司賬上現金320億,第三季度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淨額為51.04億。
且目前中國中免估值僅剩20多倍PE,處於歷史偏低的水平,並不算貴。
但是,整個免税行業面臨的環境變了。
中國中免的核心業務是海南免税店,貢獻了公司總營收的一半以上。
然而2024年上半年,儘管海南省旅客吞吐量實現了同比增長,但海南離島免税的銷售額同比卻減少了30%。
這是因為,隨着疫情後旅遊業逐漸恢復,消費降級風潮席捲,海淘以及電商的發展,傳統免税店的優勢逐漸消失。
儘管中國中免也在通過談判等降低門店租金,但面臨整體中產消費的低迷,以及電商價格戰的衝擊,公司曾經的優勢已經不復存在。
面臨新的時代,中國中免也需要拓展業務,恢復增長。
今年,金價不斷走高,黃金企業卻陷入前所未有的低迷。
今年以來,周大福股價下跌近40%,跌去近300億港元市值,而股價跳水的元兇是業績下跌。
今年第三季度,周大福零售值同比下降了21%。其中,中國內地零售值同比下降19.4%,中國香港、中國澳門及其他市場同比下降了31%。
銷售額的持續下降也導致周大福門店接連關閉,截至9月末,周大福有7113家零售店,與6月末相比淨減少了145家。而整個上半年,周大福在內地累計關閉了180家門店。
除了周大福,老鳳祥第三季度淨利潤同比腰斬,中國黃金第三季度營利雙降,整個黃金首飾行業均在今年陷入低迷。
這是因為,隨着金價高企,人們對於黃金飾品的熱情逐漸消退。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至9月份限額以上金銀珠寶零售總額為2454億元,同比下降3.1%。同時,9月金銀珠寶零售總額增速為-7.8%,在16類消費類目中排名倒數第一。
黃金過高的價格抑制了消費需求,進而導致銷量下降。同時高升的金價也使得公司採購成本飛速增長,導致經營成本提高,進而削弱盈利能力。
與此同時,隨着消費降級的需求逐漸蔓延,加工費更高,毛利也更高的K金鑲嵌類、一口價黃金首飾需求減弱,也對黃金珠寶的銷售帶來不小的影響。
在狂升的黃金行情之中,黃金珠寶企業反而被浪潮拍倒。
作為曾經國貨護膚品的絕對龍頭,珀萊雅市值一度站上500億的高峯,但今年以來,珀萊雅股價跌幅超過10%,今年年初更是跌跌到74元/股,跌出近三年來的最低值。
從公司表現來看,珀萊雅表現並不算差。
2023年,珀萊雅已經成為國貨化粧品中營收規模最大的公司。
今年雙十一,珀萊雅銷售額同比增長更是遠超海外大牌如歐萊雅和雅詩蘭黛,不出意外的話,今年珀萊雅將成為首個超百億營收的國產化粧品企業。
但在營利雙雙增長的同時,珀萊雅利潤增速已經開始下降,第三季度歸母淨利潤增速為33.95%,相比去年同期50.6%的增速大幅下滑。
然而,近幾年來,珀萊雅雖然仍舊保持70%左右的毛利率,淨利率卻一直在10%左右徘徊,這和公司“重營銷輕研發”的發展路線不無關係。
在飛速增長的利潤之外,珀萊雅的銷售費用也同比飆升41.39%,甚至超過了營收的增長速度。
因此,珀萊雅的業績引來不少質疑。
不僅如此,面臨消費降級的壓力,化粧品類的競爭也在變得激烈。在最新公佈的11月社零數據中,化粧品類下滑26.4%。
因此,珀萊雅儘管是國貨化粧品龍頭,也同樣要面臨外界環境變化帶來的風險。
上市以後連續十四年保持營收增長的湯臣倍健,正在迎來上市之後的至暗時刻。2024年年內跌幅超過20%。
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營收57.34億元,同比下滑26.33%,歸母淨利潤8.69億元,同比下滑54.31%,已經腰斬。
單季度來看,這也已經是湯臣倍健連續第四個季度營收同比下滑,淨利潤更是已經連續下滑了5個季度。
如果趨勢持續,2024年或將成為湯臣倍健上市以來第一次營收同比下滑。
在此之前,從2010年上市時的3.46億元,湯臣倍健的營收在這14年間穩步上升至94.07億元,複合年均增長率為28.92%。
面臨消費環境的變化,近一段時間以來,湯臣倍健逐漸開始注重核心產品的打造,然而作為公司營收主力的“湯臣倍健”,前三季度收入31.94億元,同比下降29.2%。
主力跛腿的同時,湯臣倍健旗下的“健力多”和收購的澳洲益生菌品牌“lifespace”也沒能成長,健力多”收入5.91億元下降16.81%,lifespace”國內收入2.1億元下降24.79%。
儘管湯臣倍健號稱要打造“強科技型企業”,但近幾年間,湯臣倍健研發投入均不超過2億元,佔總營收比例也僅為2%。
對比之下,2023年湯臣倍健的銷售費用率超過了40%,2023年一年的營銷投入已經超過11億元,幾乎等於公司過去十年的營收。
目前,國內保健品行業仍保持增長,但競爭也相當激烈。儘管湯臣倍健在國內市佔率第一,但市場份額也僅為10/4%,第二名、第三名則分別為7%和5.4%,市場較為分散。
隨着線上渠道競爭愈發激烈,湯臣倍健仍需要提高產品競爭力,才能走出差異化。
作為加工食品龍頭,安井食品是國內頭部餐企如百勝中國、海底撈、華萊士、真功夫、老鄉雞、瑞幸咖啡等的供應商,年內跌幅達到17.48%。
然而今年以來,安井食品爭議不斷。
過去五年,安井食品的營收從2019年的52.67億元,逐步增長至2023年的140.45億元,歸母淨利潤也從同期的3.73億元增至14.78億元,每年均保持雙位數增長。
然而今年第二季度,安井食品營收增速同比降至2.31%,歸母淨利潤甚至同比下滑2.51%。第三季度,歸母淨利潤更是同比下降36.78%。
相比業績增速下降,更大的質疑來自於安井食品高管套現。
年初,安井食品宣佈擬赴港上市,隨後股價遭遇一字跌停,此後更是接連下跌。近日,安井食品再次公吿,宣佈赴港上市,最後股價再度暴跌。
投資者對公司的質疑來自於上市以來安井食品高管的多次減持。
2020年至2023年間,安井食品披露8條股東減持公吿,減持總金額超過48億元。
放眼整個預製菜行業,味知香今年內都下跌近20%,千味央廚年內下跌接近40%。
隨着食品安全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預製菜行業也受到更多關注,對於預製菜行業的要求在逐漸提高,競爭壓力也在逐漸變大。
安井食品作為其中龍頭,必然受到更多關注,也承受更多壓力。
在健康飲食的風潮下,主打“零添加”的千禾味業一度成為市場新寵,業績連續兩年高速增長。
然而今年以來,海天味業從“科技與狠活”的風波中崛起,千禾味業業績卻就此失速,年內跌幅超過20%。
最新財報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千禾味業營收22.88億元,同比下降1.85%,歸母淨利潤3.52億元,同比下滑了9.19%。
行業前二的海天偉業和中炬高新都迎來營收淨利的高速增長,作為行業老三,千禾味業為何營收雙降?
實際上,如果對比醬油添加劑事件之前的營收和淨利潤,千禾味業的營利均有了不小的增長,今年的營收雙降,很大程度是受到去年業績高基數的影響。
然而對於千禾味業本身而言,隨着醬油添加劑的影響過去,短期紅利消退,越來越多醬油企業也加入了零添加行列。
目前,海天、李錦記、廚邦、欣和、加加、魯花、丸莊、蓮花、東古等調味品企業均推出了零添加醬油產品,“零添加”帶到的競爭愈發白熱化。
對於千禾味業來説,“零添加”能否成為企業護城河,將其轉變為業績增長,或許還要打上一個問號。
作為曾經的“衣中茅台”,國產高爾夫生活男裝品牌比音勒芬2023年市值一度超過200億元,然而今年以來,股價已經下跌超過30%。
最新發布的第三季度財報中,比音勒芬營收10.64億元,同比下降4.37%,淨利潤2.83億元,同比下降17.32%。
營收雙降的同時,比音勒芬庫存水平也有所上升,截止第三季度,比音勒芬存貨餘額為8.88億元,同比增長28.2%,存貨週轉天數也同比延長了8天至304天。
儘管如此,比音勒芬仍舊保持超高了近75%的超高毛利率,儘管相較2023年下降了4個百分點,但仍舊傲視幾乎所有國產男裝品牌。
然而,超高毛利率也難以抵擋紡織服裝領域的冷意。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前9個月,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僅微增0.2%。
在此背景下,一眾男裝品牌如雅戈爾、報喜鳥、七匹狼等男裝品牌前三季度營收均出現同比下滑。
然而在一中男裝品牌中,比音勒芬也是其中跌幅最大的,這很大程度是因為,從去年開始,比音勒芬接連收購和鉅額投資總部大樓等種種逆勢擴張的舉動。
去年,比音勒芬計劃打造國際品牌形象,收購CERRUTI 1881和KENT&CURWEN兩大國際奢侈品牌,然而2024年上半年,這部分業務虧損達到7000萬。
今年6月,比音勒芬發佈公吿稱,公司計劃投資不超過23億元分期投資建設比音勒芬灣區時尚產業總部基地,此後,比音勒芬股價更是一瀉千里,公吿發出的三個月內股價跌幅近50%。
相比創始人“10年10倍增長”的豪言壯語,眼前的困境或許比遠方更重要。
作為曾經的“滷味第一股”,近日剛剛宣佈終止港股上市進程的絕味食品,今年內股價跌幅達到了34.09%。
最新財報顯示,絕味食品前三季度營收50.15億元,同比下降10.95%。而作為公司業務主力的滷製食品銷售實現收入42.2億元,同比下降9.4%。
不僅如此,今年以來,絕味食品已連續三個單季營收同比下滑,分別下降7.04%、12.35%和13.29%,為上市以來首次。
在滷製品整體需求縮水的情況下,絕味食品門店大量關閉。僅今年上半年,就關閉了近1000家,目前,絕味鴨脖的在營門店數量僅12397家。
除了絕味,整個滷味食品行業均面臨業績下滑、門店收縮的危機。
窄門餐眼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0月,滷製品門店數約為24萬家,近一年淨關店約2.3萬家。
今年上半年,周黑鴨也面臨營收雙降的危機,門店數量從2023年底的3816家減至目前的3166家。
近兩年來,年輕人不再吃滷味相關話題頻頻登上熱搜,滷製品市場需求下滑明顯,絕味食品也已經暫緩新產能的建設,因為現有產能尚有富餘。
食品餐飲行業面臨低價內卷之時,滷製品行業也同樣未能倖免。
對於絕味食品來説,過往跑馬圈地的擴張已經走到盡頭,未來,生存和調整或將成為主線。
作為A股紙巾龍頭,中順潔柔的業績和股價2021年以前維持多年穩定增長,然而2021年之後就陷入了連年下跌。
相較於2021年最高34元/股的高點,如今中順潔柔股價已經跌去近80%,業績也大不如前。
最新財報顯示,公司前三季度營收59.55億元,同比減少12.72%,歸母淨利潤5358.23萬元,同比減少67.61%。
若第四季度業績再度拉胯,中順潔柔全年又將迎來營收負增長。
且中順潔柔2022年的股票期權與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中,公司層面業績考核為2024年營業收入不低於110億元。
想要完成目標,中順潔柔第四季度營收需要超過50億元。幾乎接近前三季度總營收,可謂相當艱難。
不僅如此,2021年至2023年間,中順潔柔歸母淨利潤已經連續三年下滑,今年或將迎來第四年。
對於淨利潤的下滑,公司曾做出迴應,給出幾點原因,如國際原材料價格上升,包材價格上升,公司生產成本上升等。
今年以來,紙漿價格持續上升,造紙公司成本不斷提高已成為不爭事實,不少紙企如太陽紙業、晨鳴紙業已經紛紛宣佈升價。
反映到中順潔柔的財報上就是,2023年中順潔柔主營業務生活用紙成本同比增加12.48%,毛利率下滑一個百分點。
此外,由於紙巾行業門檻較低,中小型紙業公司大量湧現,目前行業前四名金紅葉、恒安、維達、中順潔柔營業額合計佔比也僅為約33%。
在產能嚴重過剩的情況下,價格內卷也由此興起,中順潔柔利潤也隨之逐漸縮水。
也是因此,2021年以來,新董事長劉鵬上任後,多次提到“潔柔不止於紙”。
官方信息顯示,除了潔柔,公司旗下目前還有太陽、朵蕾蜜、潔仕嘉、太陽、悦已柔等七大品牌,產品涵蓋個人護理等多個方面。
然而在中順潔柔的營收佔比中,生活用紙佔比仍舊超過98%。
也是因此,近幾年來,潔柔接連升價,意圖佈局高端,然而,面臨原材料的受制於人和紙品消費的增長減緩,如何在行業中長久生存,或許才是潔柔最應該思考的問題。(全文完)